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,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,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,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。西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。急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或3星期以内的,主要是由于肠道致病菌及肠毒素,药物或毒物,高渗负荷及免疫介导的黏膜创伤引起。慢性腹泻是指超过3-6星期或反复发作​​的,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,发病因素比急性腹泻复杂,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疾病均可引起,包括急性肠炎,炎症性肠病,消化道肿瘤,肠易激综合征,肠结核,吸收不良综合征等。外感风寒暑湿热之邪,或饮食所伤,情志失调,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均可导致,脾虚湿盛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,外因与湿邪,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。

 

泄泻的诊断

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,每日三五次,十余次或更多,粪质稀溏,或如水样,或完谷不化,或伴有肠鸣腹痛,多发于夏秋季节。

病因

1.感受外邪: 六淫之邪皆能引发泄泻,而尤以寒湿暑热等因为著。脾喜燥而恶湿,湿邪犯脾是泄泻的基本病因。其他病邪亦常与湿邪夹杂,伤犯脾胃,引起泄泻。

2.饮食所伤: 饮食过量,宿食内停,或过食肥甘,呆胃滞脾。或多食生冷,误食不洁之物,损伤脾胃,传导失职,升降失调,引发泄泻。

3.情志失调: 平素脾胃虚弱,复因情志影响,忧思恼怒,精神紧张,以致肝气郁结,横逆乘脾,运化失常,而成泄泻。

4.脾胃虚弱: 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若长期饮食失调,劳倦内伤,久病缠绵,均可导致脾胃虚弱,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,水谷停滞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而成泄泻。

5.肾阳虚衰: 久病之后,损伤肾阳,或年老体衰,阳气不足,脾失温煦,运化失常,而致泄泻。

 

三、常见证候

  1. 寒湿证泄泻清稀,甚至如水样,腹痛肠鸣,脘闷食少,或恶寒发热,鼻塞流涕,肢体疼痛,苔薄白或白腻,脉濡缓。
  2. 湿热证泄泻腹痛,泻下急迫,或泻而不爽,粪色黄褐而臭,肛门灼热,烦热,口渴,小便短黄,舌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
  3. 食滞肠胃腹痛肠鸣,泻下粪便臭如败卵,泻后痛减,伴有不消化的食物,脘腹痞满,嗳腐酸臭,不思饮食,舌苔垢浊,或厚腻,脉滑。
  4. 肝气乘脾平时多有胸胁胀,嗳气食少,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,发生腹痛泄泻,舌淡红,脉弦。
  5. 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,水谷不化,稍进油腻之物,则大便次数增多,饮食减少,脘腹胀闷不舒,面色萎黄,肢倦乏力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  6. 肾阳虚衰泄污多在黎明之前,腹部作痛,肠鸣即泻,泻后则安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